首页 | 资料 | 最新 | 在线 | 统计 | 会员 | 搜索 | 收藏 | 帮助 | 设置 | 日记 人工智能研究者俱乐部欢迎您!zhangrex


 返回论坛首页  自然语言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把本主题输出到打印机 将本主题添加进收藏夹
页数:
  1  2
作者 上一个主题主题:不知道有没有人对MATRIX感兴趣!! 下一个主题
小扁担

普通会员



发表总数:16
发表於 - 2002/01/14 14:44:04  查看会员资料 电子邮件 引用回复
你看过MATRIX《骇客帝国》这部电影吗?这里我谈谈对AI的一些看法,如果有兴趣大家聊聊:
就我们现在掌握的技术而言,直接让电脑做智能判断还太远,我们要从基础做起,就像自然科学一样,我们要从整数和几何学开始,这样,AI就可以一步步的发展,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话:以一个好的方式提出问题,问题就解决了一半。就像他在思考相对论时经常想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骑在一束光上飞行,那会怎么样呢?
让我们从头开始吧,AI的发展和人对自身思维的研究是分不开的,许多人把思维和语言、逻辑混为一潭,当然很难得到答案,当然,思维包含一定的基础逻辑,但并不一定包含我们人类后天发展起来的逻辑,这里,我来举个狸子:
如果你问20岁的小王第一个问题:你有思维吗? 你的答案是什么?
现在问第二个问题:思维是什么? 由什么组成?语言? 逻辑? 推理? 语法? ……
现在问第三个问题:如果我们把时间向前推,小王10岁时有思维吗?5岁呢? 1岁呢? 8个月呢?
现在你回答我:什么是思维? 思维的组成是什么? 人的思维是后天学习的吗? 如果是这样,没有上学的人就没有思维?
想想这些问题,也许对我们研究AI有很大的帮助。要研究思维,我们要从观察开始,从观察婴儿开始,因为婴儿的活动包含AI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学习。研究AI 的过程也是研究学习的过程,学习人类的知识、推理、逻辑、判断和决策等等。我觉得研究AI的应该从基础开始,现在我们看看这个世界的基础吧:
这个世界的基础是什么?做为一个人,你可以不了解语法、人类数学逻辑、英文字母等等,你都可以生活,但对于一个人,他的大脑中的基础是什么?想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得到一些答案,这里我不给出答案,是希望和大家探讨,我也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要发展AI,从哪里入手呢?如果计算机连我们人类的重复逻辑和思维都不能模仿,那AI怎么可能形成呢?如果我们与计算机不能在“思维”上沟通与对话,我们怎么可能创造AI呢? 今天谈到这里,请大家一起探讨吧。

jse
没有设定图片
新会员



发表总数:1
发表於 - 2003/02/23 :  22:21:16  查看会员资料 电子邮件 回复并引用原文
唉,我还以为大家在讨论Matrix系统呢。(一个自然语言翻译系统?国防科大史XX开发,后来好象是SUNSHINE公司商品化了)

回到顶部

庄稼

核心会员



发表总数:151
发表於 - 2002/03/21 :  23:25:34  查看会员资料 电子邮件 浏览 庄稼 的主页 回复并引用原文
对了,顺便说一下,我非常非常喜欢 MATRIX 这部电影。

no回到顶部

dowinlee

普通会员



发表总数:14
发表於 - 2002/03/20 :  00:10:37  查看会员资料 电子邮件 浏览 dowinlee 的主页 回复并引用原文
我知道一点,生物的发育有很强的诱导性,比如说,鸡蛋里面的小鸡,在它长成之前,它会踢腿,然而,如果你不让他踢腿,他的腿就不会正常的发育好。同样的,人小的时候会有很多好奇心,会很好动,如果你不允许的话,那个人十之八九要成为白痴。
这说明了什么道理呢?人的智慧只是一种发展的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智慧的发展,需要思维,同时,思维也是智慧的运动形式,他们是相互促进的!

◢█◣◢█◣
█Living &█
◥ Loving ◤
~~◥██◤~~
~~~~◥◤~~~~
回到顶部

zhangrex
没有设定图片
三星会员



发表总数:63
发表於 - 2002/03/18 :  23:19:24  查看会员资料 电子邮件 浏览 zhangrex 的主页 编辑讯息 回复并引用原文 删除回复
=="当一个超级智能电脑被创造出来时,它面对的第一个问题是一个小孩子的提出来的:“你现在感觉怎么样?”,你存在吗?如果你自己都不理解存在,你怎么创造一个智能电脑?你会说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相信自已的良心还是相信权威?--—其实关于人工智能已不仅是个学术问题,而是关系到自身的信仰和人生观。
也许没人相信我平时真是抱着"我不存在"这种信仰生活着,平时忙的时候,我常以为自已存在,我也常说“我”这个字,用这个字可以方便地解决指代、称谓的问题。可是我清醒的时候,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清楚地深信不疑:"我"不存在。
因为我不相信“我”的存在,不相信"意识"这种东西的存在,世界的一些在我看来都不茅盾,我的生死和世上任何现象一样,没有意义。
人只有一次短暂的生命,关系自身存在的哲学还是相信自已的感觉吧,也许这种信仰是错的,可是,我承认这种可能性,性疑自已有完全错的可能,这种人生态度总不错吧?
在我看来,研究智能和意识的最大障碍就是认为它竟然存在。


回到顶部

庄稼

核心会员



发表总数:151
发表於 - 2002/03/18 :  11:37:41  查看会员资料 电子邮件 浏览 庄稼 的主页 回复并引用原文
“在有些原来没有连接的区域产生出新的连接,你可以说这个过程是创造性的”
非常赞成这句话,而且我认为这是机器完全可以做到的。

no回到顶部

racer

三星会员



发表总数:64
发表於 - 2002/03/18 :  04:24:53  查看会员资料 电子邮件 回复并引用原文 发送ICQ讯息给 racer
quote:
此文由tookaway发表

关于记忆,我的观点如下:
记忆是大脑神经网络的结构,神经元可以改变与周围神经元的联结强度,从而改变神经网的结构,这就是记忆过程.有时间我再详细阐述吧.

我不是学生物的,但生物课老师对短期记忆的说明似乎证实了我的猜测,但他说长期记忆与RNA有关,这我很不理解.
希望有这方面的高手能给大家讲一下神经生理学对记忆的观点,相信对追求人类智能真正模拟的人们会大有裨益的.




同意你的观点,关于记忆与RNA的关系,可能是与有关的蛋白质合成有关,而蛋白质有可能作用于神经元的连接。

简单的说来,神经传导的过程如下:当神经冲动到来的时候,在神经元树突的的末端会释放介质,这个介质会到达相邻的神经元的轴突,与特定蛋白质结合,改变神经元的电位,如果足够多的介质结合的话,会达到神经元的阈值从而产生下一个冲动。这样信号就传到下一个神经元了。这个过程中又很多蛋白质作用而且十分复杂,人们对其原理还没有彻底了解。
在从高一个层次说, 一个神经元可能与多个神经元相连。如果某个刺激重复或者比较强烈的话,可能某个神经元链路的激发阈值就会比较低。从而形成正反馈,并有可能压抑其他神经元的兴奋,这样两端的特定神经元就会建立起一个比较直接的连接,比如有些本能的反应,象被火烫这个行为,人会自动的缩手,甚至在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

在往更高的层次说,大脑的活动在于不停的神经冲动传导,如果没有刺激的话, 神经元连接的强度就会减弱,甚至连接消失。而在现实中,外界的刺激是持续存在的,相当于对于大脑进行不停的刷新。大脑的某些神经元连接也就不断巩固,这就是记忆。但是还是有些东西会慢慢减弱, 这就是遗忘。
记忆和遗忘都可以说是静态的或动态的。在于怎么解释以上的现象。 不过从根本上说应该是动态的过程

而智能则是记忆的重放(recall)过程。从大脑角度说,智能就是试图在两个神经元区域建立比较直接尽可能快的联系,这个建立的过程就是记忆的重放过程。学习的过程就是人为的在某些区域建立连接,不断的强化。而人的创造力则在于神经元连接的复杂性,在有些原来没有连接的区域产生出新的连接,你可以说这个过程是创造性的,是机器替代不了的。不过从本质上说,我不认为智能和机器有不可逾越的障碍。

回到顶部

庄稼

核心会员



发表总数:151
发表於 - 2002/03/18 :  00:58:26  查看会员资料 电子邮件 浏览 庄稼 的主页 回复并引用原文
非常同意以下观点:
人工智能不是公式能解决的,现有方法恐怕存在很大问题,需要新的方法;
应该多观察小孩的思维行为;
关联非常重要,分类说到底也是关联;
关联应该从学习中得到,而不是人为设定。

no回到顶部

huabaolu

核心会员


云南
发表总数:140
发表於 - 2002/03/11 :  12:57:58  查看会员资料 电子邮件 回复并引用原文
是各种神经生化递质记录并传递信息,但都是崭时的。希望你门思考一句似比喻又不是比喻的话: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刻在灵魂上的信息是永远的,而且还会世代集累。。。。。。
思维是什么?是认识中枢对于信息的加工机制。大脑一旦发育成熟就有思维,形象思维也是思维的一种。思维方式有多种。。。。。
至于思维内容的信息,应属精神范畴。

杨斌国回到顶部

tookaway

普通会员



发表总数:18
发表於 - 2002/03/10 :  00:15:24  查看会员资料 电子邮件 回复并引用原文
关于记忆,我的观点如下:
记忆是大脑神经网络的结构,神经元可以改变与周围神经元的联结强度,从而改变神经网的结构,这就是记忆过程.有时间我再详细阐述吧.

我不是学生物的,但生物课老师对短期记忆的说明似乎证实了我的猜测,但他说长期记忆与RNA有关,这我很不理解.
希望有这方面的高手能给大家讲一下神经生理学对记忆的观点,相信对追求人类智能真正模拟的人们会大有裨益的.


回到顶部

lsyx
没有设定图片
新会员



发表总数:1
发表於 - 2002/03/05 :  09:32:44  查看会员资料 电子邮件 回复并引用原文
什么是智能?
智能=知识+驾驭知识的能力
如果将人脑和电脑比较的话,现在电脑可以说是在知识的存储上有一些优势(优势主要是输入快速和永久不变),而人脑的优势则是驾驭知识的能力,(分析,联想,总结,直觉思维)。
人工智能现在的发展,主要还是基于知识库的,如现在的各种已经实用化的专家系统,而基于神经网络的系统距实用化还比较远,特别是使用硬件实现的神经元。 但是我认为,人工智能的希望还是在基于神经网络的系统,因为它才是人脑的模拟。而这一领域的发展需要脑解剖和脑生理科学的进步,只有进一步搞清人脑的运作机理,才能在人脑的模拟上更进一步。
对于人脑来说,记忆是有意识的,遗忘也是有意识的(这句话困扰我很久,但它是千真万确的,尽管我们一般认为遗忘是无意识的行为)。人为什么会遗忘?为什么会有直觉?
人脑的并行处理速度是电脑再发展一百年也望尘莫及,对人脑的内部机理人自己还是一窍不通。
也许就像有神论所说的,那不是无知的人类可以知晓的。
不过,我们还是在这里讨论,这本身不是很有趣吗?

回到顶部

FNNC

三星会员


江苏
发表总数:79
发表於 - 2002/03/04 :  21:32:23  查看会员资料 电子邮件 回复并引用原文
虽然我知道的不多,但是我肯定人脑不是电脑!把电脑的属性和方法比拟到人脑上是不合适的!

董子鉴回到顶部

Mation

核心会员



发表总数:133
发表於 - 2002/03/04 :  12:02:15  查看会员资料 电子邮件 回复并引用原文
"我们为什么可以记住特定的信息",我认为记忆的概念包含两个过程,即存储和检索两个过程。人是否能记住信息关键在于是否能检索到匹配的信息区域。
如果,假设存储的信息有随机性,我们想要检索到该信息,则存储的次数越多就越容易检索到;这正好可以解释为什么“看得多记得牢”。

no回到顶部

小扁担

普通会员



发表总数:16
发表於 - 2002/03/03 :  15:00:41  查看会员资料 电子邮件 回复并引用原文
人的记忆如果是一种信息循环,能截获到就能记起,那么人的记忆就应当是随机的,但我们为什么可以记住特定的信息(如生日呢?),而且是可选择的。
计算机的信息是存贮在磁介质上,人脑的信息记录在哪里呢?原子、分子还是大分子团?人脑与硬盘的区别之一是:硬盘是在真空的工作环境中,人脑是“泡”在“水”中的,而且不停地进行着新陈代谢,如何保证新陈代谢的精确性呢?人的意识有模糊的一面,但也有精确的一面。
计算机有三个基本组成:输入/输出设备、CPU、存贮设备,也许神经元是CPU,眼睛、耳朵等是输入/输出设备,但存贮设备呢?基本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呢?我一直很困惑!

回到顶部

Mation

核心会员



发表总数:133
发表於 - 2002/02/27 :  15:06:43  查看会员资料 电子邮件 回复并引用原文
只从单纯“存储”信息来说,我也认为“静态”比“动态”的效率要高,一个人要是和电脑比记电话号码,人肯定不敌电脑。但是,在人工智能问题上信息存储就不是简单的记录电话号码了,信息的处理还包括采样、分类、匹配、关联和组合。“储存”不仅是信息的处理的最终环节,它也同时存在于信息处理的每一环节中。“静态”的存储形式很难实现大规模并行处理,因为建立规则十分复杂,“动态”的存储形式则本身就包含了并行处理的规则。简单而高效的进行大量的并行处理其意义何在就不用我多说了。

no回到顶部

AL

栏目版主



发表总数:138
发表於 - 2002/02/27 :  10:51:21  查看会员资料 电子邮件 回复并引用原文
quote:
此文由Mation发表
关于大脑中的信息是如何存放的。
我有一个猜测:人脑记忆信息的方式有可能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的”。电脑把资料储存在磁盘上可以理解为“静止的”方式,而人脑是用“运动的”方式,即接受信息的是在大脑中的某个或几个区域的神经间不断的循环传递,这样形成记忆。
在“运动的”记忆的基础上,“回忆”和“检索”区别就有了区别,“检索”是只要有就可以“查找”到,“回忆”则不一定能想到,因为可能一时间“截获”不到循环传递的信息,但后来又想起来了,因为又截获到了。
个人观点,欢迎讨论
no

en,有些道理, 但是要知道 计算机中的存储也并不是完全的静态过程,比如触发器其本质就是个动态过程,但是人们现在没有能力去掌握这种动态过程,因此将他降级,最终其表象可以被看作是静态的,于是人们再开始从这个高度上去研究.就象计算机本身其实就是模糊的,但人们一定要把他弄成数字的, 才有了大步的发展.
也许有一天我们不必这样,那一定会带来一个飞跃.


回到顶部

主题共有 2 页:
  1  2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跳至:

版权所有:© 2000-2003 人工智能研究者俱乐部 顶部